“武術界向以拜師儀式繁瑣、師徒師承關系名份極嚴,著稱于世。要想成為師門正式弟子,須經(jīng)過師父長期的反復考驗,符合條件得到認可后,經(jīng)人介紹,本人寫拜師申請,師父和師兄弟們認可后舉行隆重的拜師儀式,拜師儀式上徒弟向師父行過三拜大禮,呈上拜師貼,內(nèi)有壓貼禮,師父及兩名以上見證人在拜師帖上簽字等一系列手續(xù)后,方能進入師門,成為師父的入門弟子。入門弟子又名嫡系弟子,最先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,稱為大師兄,亦稱開山弟子;最后進入師門的入門弟子,稱為小師弟,亦稱關門弟子。未經(jīng)過上述程序,向師父學過拳技且功夫較好,得到師父承認的,也是師門弟子,但只能稱作記名弟子,不能稱為入門弟子。不是入門弟子,也不是記名弟子,只是同師父學過拳技,稱為學員、學生或學徒”。
這是一段古今有關師徒關系的描述?!皫熣撸瑐鞯朗跇I(yè)解惑也!”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特別注重師道尊嚴。“尊師重道”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淀,也是中華文化得以發(fā)揚光大的重要保障。
“拜師”是學習傳統(tǒng)技藝的頭等大事,中國很多傳統(tǒng)的項目都講究拜師學藝,如:戲曲、書法、國畫、中醫(yī)、針灸等傳統(tǒng)文化。武術也不例外,沒有師父就等于“無源之水,無本之木”,嚴格的說沒有師承、沒有師父就不算入門,行里的人認為“不是門里出身”,通俗地講“不正規(guī)”。
一、學拳為什么需要拜師呢?
古代傳承一門技藝非常嚴格,各行各業(yè)都有秘不示人的獨門絕技,不拜師難得技藝之密傳,不拜師難以擔當本門技藝承傳之重任。拜師,表面上看是一種形式,實則是一種技藝的延續(xù)和一種文化的傳承。古人對拜師收徒十分重視,也往往做得很神秘,外界很難窺其端倪。改革開放后,傳統(tǒng)文化受到了應有的重視,各行名師、名家多開山收徒,使傳統(tǒng)技藝與文化精髓得以正脈傳承,代有傳人。
傳統(tǒng)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,即俗諺所謂“生我者父母,教我者師傅”、“投師如投胎”、“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”等等,都充分說明師承關系之重要。有的行業(yè),一入師門,全由師傅管教,父母無權干預,甚至不能見面?,F(xiàn)代社會雖然不必拘泥那些舊制俗禮,但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,自然需要隆重的風俗禮儀,加以確認和保護。
現(xiàn)代人學習武術,多以“強身健體、延年益壽”為目的,我們學習武術和古代學習武術的目的性已經(jīng)有了本質上的變化。古人創(chuàng)編武術時,在那個時代背景下,技擊一定是放在首位的,其次才是健身。而現(xiàn)代社會,武術的技擊功能漸漸被淡化了,被普及的已經(jīng)是武術很表面化的東西,真正具備既能“防身御敵”,又能“強身健體、延年益壽”的武術根本得不到普及,甚至連傳承都面臨危機。這是武術傳承的缺失和悲哀。我想問一句:在全世界幾億人都在學習武術的時候,原汁原味的武術內(nèi)涵還能保留多少?再不挖掘傳承武術的精髓,武術的生命力還有多長?
普及未必等于傳承,精髓也永遠不可能被普。所以,拜師學習就成了傳承國學精髓的一種重要方式,甚至無法替代。如果你是一位想在武術方面有所修為的人,你連拜師的欲望都沒有,老師怎能對你傾囊相授呢?換句話說,老師憑什么將國學精髓傳授給一個沒有進取心、沒有責任感的人呢?
二、想拜師的人應怎樣選擇師父?
欲拜師,先擇師。
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是可遇不可求的。其實,一對投緣的師徒也是一種極其難得的緣分。師傅也是在煞費苦心地在尋覓可依托一生所學的徒弟;學生也是在茫茫人海中想找到一位德藝雙馨的師父。沒有機緣是不能成就一對師徒的。所以,有了機緣,就好好珍惜!一旦錯過,也許會錯過終生!
那么,到底拜什么樣的師父為好呢?我的建議是:一是拜自己能接觸到的師父,二是拜適合自己的師父。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的大師很多,一年接觸不到幾次,甚至一生接觸不到幾次,拜此何益?名師雖多,但明師難尋,不求名氣大小,只求德藝雙馨足矣。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。
無論哪個門派,能稱得上大師的就那幾個,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功底,又能遇到這樣一位仰慕已久、德高望重的大師,當然能拜則拜。當然,拜這樣的大師,多為名義與名分,很少能得到真正的有價值的學問。因為大師一般門徒眾多,少則上千,多則上萬,不可能一一教授,能聆聽其一些理論及感悟或得到幾次有價值的指點已經(jīng)是幸事,真正能得到其真?zhèn)鞯模瑹o非身邊器重的幾個而已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有的大師根本記不得徒弟的名字,甚至根本認不得自己的徒弟。你如果拜了一位連自己的名字都叫不上來的師父,不知會作何感想?
拜師,是人生的一件大事,不可草率行事,在拜師之前,一定先跟著學習一段時間,如果感覺老師有真材實料,并且是以德服人的,方可擇其為師。如果只圖名分,可能你會貽誤終生,因為,按照門規(guī),你一旦拜了師父,是不可以隨便另拜其他人為師的,除非老師辭世或經(jīng)老師同意。你拜師以后,別的老師如果知道你是有師父的,也不會輕易傳授你技藝,所以,一旦選擇不對,可能你會一無所成,造成終生遺憾。
武術是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,如果想錘煉出一名出色的弟子,師父是要付出很多汗水和心血的。拜師,既是對師父辛勤付出的一種肯定,也是文化和技藝傳承的最佳方式和途徑。
三、拜師與不拜師有什么區(qū)別?
簡而言之,拜師,對徒弟而言,為了學到別人學不到的東西;對師父而言,為了武術之精華代代皆有傳承人。如果能成為某一門派的傳承人,的確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幸事。當然與沒有拜師的學生們有很大的區(qū)別。
1、從形式上來講,不拜師,就如同我們在學校的師生一樣,是最普通的教與學的關系,只能稱為“老師”,關系密切的可以稱為“師傅”。拜師以后呢,即可成為名副其實的“師徒”關系,徒弟即可名正言順地稱老師為“師父”,也就是成為血脈相連的師生加親情關系,成為血濃于水的“一家人”。人們常說“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”,即指的是這種關系。
2、拜師以后,徒弟在古代是會被寫入本門武術傳承譜系的,現(xiàn)代社會會被納入“傳承網(wǎng)”,成為某一門派某一代傳承人,成為“根紅苗正”的武術傳人,這是一個人被載入史冊的光輝印記。沒有拜師的學員,不可能有傳承方面的記載。拜師與否,是武術好者人生經(jīng)歷中僅次于結婚生子的一件大事,故特別重要,也特別要慎重。
3、從教授與學習方面來講,拜師以后,有責任心的師父都會言傳身教,也會是“傾囊相授”的,毫不保留地將武術密不外傳的套路和功法傳授給弟子。弟子要嚴守師訓,繼承師父的傾囊之授,吸其精髓,并能變成自己的東西,達到理法合一。而沒有拜師的學員,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師父就不方便再傳授更深層次的東西,所以,作為學生,負責任的師父,也會教授一定武術的基本理論和拳法,使學生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,健身養(yǎng)生足以,但到一定程度就很難有所突破了,可能會停留在一定的等層面而止步不前。
4、學習武術最重要的方法是:“言傳身教”,老師教學生一般是以上大課的形式教授,也就是一個人教,許多學生一起跟著學,何況老師教授學生一般都是有期限的,是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而已,而師父栽培一個徒弟,是靠單獨傳授,或幾個徒弟一起傳授的方式來教授的,而且一個師父也許會傾其畢生的心血,才能成就一個出色的弟子。
5、拜師以后,師徒之間就建立起了一種很穩(wěn)固的親情關系,好的師徒關系真的如父子、如手足一樣,打斷骨頭還連著筋,一輩子即使相隔千里萬里,也割不斷師徒的情分。逢年過節(jié),或師父及師母的生日,或師父家里的大事、或開業(yè)、收徒等大事,方便的弟子一般都要去看望師父或親自參加,不方便的弟子,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問候和關切。師父也會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,對待自己的弟子。當然,師徒雙方也許會因繁忙或其他事務不能經(jīng)常聯(lián)絡,也不會影響這種關系的現(xiàn)實存在,師徒都不必拘泥于形式。如果是沒有拜師的學員就缺乏了這份親情關系,以師生之禮相處即可。
6、拜師之后,就確立了正式的傳承關系,解除了教與學的后顧之憂,徒弟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,師父也能一心一意地教。如果徒弟學有所成,有一天出師了,師父有責任和義務將徒弟介紹給水平更高的師父來教授。沒有拜師的學員,師父不承擔此項責任和義務。
7、拜師者,要承擔起繼承、傳承和發(fā)揚光大本門武術的責任和義務,并以實際行動維護本門學術之尊嚴,維護師父之尊嚴。而一般學員就沒有這方面的責任和義務。
四、具備什么條件的人才可以拜師呢?
1、思想進步,作風正派,道德品質優(yōu)良的人。
2、對武術有極其濃厚的興趣,并有一定最基本的模仿能力,愿意為武術的傳承與發(fā)展奉獻與擔當?shù)娜恕?/span>
3、有一定的武術天賦,并能勤學苦練的人。
4、對本門武術有高度的認同感,并對所拜師父有高度的信任感的人。
5、老師的固有學員或學生,學習較好的,并愿意再拜入師門繼續(xù)深造的。
6、有一定武術基礎,品行優(yōu)異,需投師深造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