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生——滋養(yǎng)生命。
太極拳是一套拳法,以各種姿勢表現(xiàn)出來,以達到養(yǎng)生的目的,太極拳是以"松柔"為主,當我們學會松柔時,就會明白太極拳是一個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在不斷進化的拳法,只有把太極拳的各種要領練到自己身上,才會明白太極拳的深奧,明白太極養(yǎng)生的博大精深。
現(xiàn)在人類的各種身體功能利用的不多,在微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中人類本身開發(fā)利用的只有全身的百分之幾,還有很多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。當人在睡眠時,身體是能自我調節(jié)的,可以緩解身體上的疲勞,在睡眠時也就是人最放松的時候,可以對人體起到調節(jié)作用的。正所謂一通則百通,人體的血液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通暢,就可以改變生理上的各種機能。道家常講: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。
一、道家的精神論
養(yǎng)精化氣,養(yǎng)氣化神,固根培本,養(yǎng)人身三寶,充人精神,發(fā)人智慧,使之,能為人所不能,能及人皆莫及,是謂太極養(yǎng)身,則是掌握人身三寶,精氣神自然變化的規(guī)律,修之煉之,而達到養(yǎng)生長身之修煉方法。
二、道家的太極論
太極,無極而生,陰陽和合而成(即:一氣分為二氣為陰陽,陰陽二氣合為一氣為太極)。何謂太極?老子曰:“無,名天地之始。”天地之始乃是混沌,混沌者,元氣,原始祖氣,此一氣,先天而生於陰陽,后天而藏於陰陽。即,生於先天而藏於后天,為陰陽未分之象,萬物元始之極點,故謂無極。無極者,虛無靜極之意也?;煦绯蹰_,乾坤始奠,陰陽道合而成象,是謂無中生有,“有,名萬物之母”,謂之太極。
譬如:天地陰陽上下相合為一氣而萬物生,日月陰陽來往相交為一氣而寒暑順。男女陰陽彼此相交而孕始成。此一氣是為太極,故為萬物之母。太極,乃太和靜極之意。
三、道家的兩儀論
合為一氣,其中有物。靜極生動,動靜之變,陰陽而分,謂兩儀。兩儀者,陰陽也。上述,陰陽二氣合為一氣,謂太極。一氣分而為陰陽,為兩儀。故,太極兩儀,乃陰陽之動靜離合也。陰陽分離則死,二氣和合則生。
四、道家的養(yǎng)身論
人,乃精氣而生,精氣而養(yǎng)。精生于食,為濁、為陰、為動;氣生于精,為清、為陽、為靜。此人后天心腎中之二物。精滿則動,順則生人,耗盡則氣無依、神無托、人無本而死。逆則精化為氣,氣化為神,神氣相抱,有依有托而生道、生仙。然,此二物均系於性、於意。心性如猿,好動為陰;意氣如馬,好靜為陽。
收回性猿,意馬自歸。故,修煉家,以收回后天之性意,而固精養(yǎng)氣;以后天呼吸之氣而烹之煉之,使精化為氣,氣化為神。精神旺盛不衰而養(yǎng)身、健身、長生,此乃后天造化之功。使心與意合、意與氣合、氣與神合,謂之六合。唯合而能生、能養(yǎng),故為:太極養(yǎng)身,是養(yǎng)長之道、生命之本、升仙之階。道家小成功夫,煉精化氣,化為真陽之氣;煉氣化神,化為至靈之神。而后神氣交合真性出現(xiàn),性光出現(xiàn),如墻頭花開,如夜明珠高懸。經說:“出墻花兒,火最清,候最真。”摘之、采之、吞之乃采補之法;漸摘漸采,由少而多,積厚流光,養(yǎng)出真靈,真性真靈和合而生道,生仙。乃大成功夫。
人之生死,系于性命,性命之道,養(yǎng)長之道,生命之源,升仙之階。性者,心也,乃心中之元神,發(fā)于兩目。心性好動如猿。命者,腎也,乃腎中之元氣,發(fā)于淫根而牽于心性,意氣奔放如馬。謂之“心猿、意馬”。收回心猿,意馬自歸。
古之修練家,以收回后天之心意,而固精養(yǎng)氣,以后天呼吸之氣為風,真陽之氣為火,去烹之練之,使精化為氣,氣化為神,使精神凝聚,而還虛合道。
五、道家的周天論
凝神閉目時,靜守虛白,待丹田氣足,自然下行,出函谷,過三關,順督脈而上,然、三關之過,無比艱難,故,當調呼吸,撐火候,用吐納導引之術引之。(注:火候即呼吸之氣,撐握呼吸之深淺。然,火候,又有文、武之別,以鼻息之細小呼吸為文火,以口吸。鼻呼之深呼吸為武火)
導引時,要神氣相依,意氣相含,以意領氣。吸氣時,出函谷,過三關,順督脈提氣至百會(提氣時,提肛),呼吸時,從百會,過雀橋,下十二重樓,順任脈而下,沈氣于丹田,此為小周天運行法。
若提氣時,有熱流順督脈而上,沉氣時,有清爽之氣,從百會向下,沉及丹田,有發(fā)熱,或蘇麻結實之感,此謂采藥入爐(經說:“上藥三品神與氣清”提氣至百會,謂“采藥”,沈氣于丹田,為“入爐”),同時,每作深呼吸,沉氣時,有清爽從百會向下流至周身,深有淋浴之感,此又謂“沐浴”,而后,但覺呼吸之氣,升降自如,開合之中,氣血暢通,周身和暖,此乃煉精化氣之周天功成。
六、道家的大道論
如此,綿綿莫勤,息息歸根,靈光出現(xiàn)、常觀常守,一呼一吸,一升一降,神氣發(fā)動,自然凝聚于祖竅之中便有空洞暢快、玄妙之感。此時,當反觀內照(經說:“觀空不空”是也),觀而莫守(經說:“生而不有”守則,作色相,耗散元真),呼吸之氣,亦由大而小,由小而無,及至胎息(神氣呼吸為真息。為胎息),息養(yǎng)之時,恍恍惚惚,若存若忘,不沾不脫?;秀辫泌ぶ?,內相不出,外相不入,是為靜定。
忽然,心清氣爽,精神朗發(fā),智能日生。此乃煉氣化神之功就。
遂而,有點真陽,從中出現(xiàn),復見天地,心性靈通。如此,大道見矣,神仙近矣。